编者按 自2008年6月我市启动城乡互帮互助携手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以来,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各参与共建的部门(单位)积极参与、大力推进下,控股公司携手共建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明显,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表扬,2011年12月7日,《济南日报》头版,发表了《城乡手拉手 共建新农村》相关报道,现全文转发如下,望公司员工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明确目标,为公司发展贡献力量。 |
城乡手拉手 共建新农村
——全市城乡携手共建新农村活动成效显著
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市委、市政府于2008年6月部署开展了城乡互帮互助携手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组织市县两级925个部门(单位)与874个村结对共建。三年多来,各共建单位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运作,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三年多来,累计投入帮扶资金物资3.74亿元,实施重点帮扶项目4480个,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7100余个,惠及群众65万余人; 三年多来,帮助共建村兴办集体经济项目202个,培育主导产业761项,新上种植养殖大棚9936个,注册农产品品牌101个,推广优良农产品品种338个,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54家; 三年多来,帮助共建村硬化道路1208公里,绿化美化道路3172公里,安装路灯19396盏,整修河道157公里,210多个村进行了用电增容,249个村解决了农田灌溉问题; 三年多来,帮助共建村铺设自来水管道1398公里,新建卫生室199个,组织开展义诊、法律咨询等志愿服务1100余次,结对帮扶困难群众24723人次,捐款捐物价值886万元; 三年多来,帮助共建村新建改建文化大院、健身广场550处,农家书屋497个,赠送图书杂志45万余册,组建群众性文娱团体256个,培训农民11.3万人次; 核心提示 为深入贯彻 三年多来,帮助共建村新建改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668个,配备办公设备6053台(套),健全规章制度4016项,为共建村党员讲党课2736次,组织外出参观考察16254人次; …… 数据最有说服力。携手共建活动的累累硕果,让874个共建村的农民群众真切感受到了“新”农村的变化,成为全市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亮丽品牌。 蓝图共绘 理清思路 建设新农村,规划要先行。着眼于发挥优势、挖掘潜力、增强后劲,各共建单位带着责任和感情,深入调研,反复论证,指导帮助共建村完善发展规划,理清发展思路,确定帮扶措施,帮到了点子上、扶到了关键处。 市城乡建设委委托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为金刚纂村编制了建设规划,确立了“一心、一轴、两片、三个依托”的发展思路,通过综合实施基础建设、特色农业等八大帮扶项目,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村庄面貌,曾以劈山开路名噪一时的艰苦奋斗老典型焕发了新生机、实现了新跨越。 市国土资源局着眼于共建村长期受益、永续发展,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帮助薄庄村及2个邻近村规划实施小流域土地整理项目,开展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增加了土地数量,提高了耕地质量,有效缓解了人地矛盾。 市民政局帮助书堂峪村制定符合本村实际的发展规划,确定把生态旅游作为主导产业,先后投资142万元,实施退耕还果工程,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村民收入大幅增长,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入选“济南市十大美丽乡村”。 市旅游局针对刘家村生态旅游基础较好的实际,邀请国内一流专家主持编制八里峪生态旅游区建设规划,并帮助完善设施、提升服务,发展新业态旅游产品,使八里峪生态旅游度假区成为全省农业旅游示范点。 发展共谋 强村富民
帮助农村发展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是携手共建工作的核心任务。各共建单位充分发挥在政策、信息、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引导支持共建村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种植技术,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行规模化、基地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加强农民培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积极发展集体项目,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 上项目。市委组织部、市委政法委、市财政局等单位帮助共建村引进和新上建材、食品、纺织等加工企业,让村集体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增强了为群众办事的能力。市台办发挥职能优势,促成了统一、康喜佳等台资大项目在共建村落户。市商务局帮助共建村做好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和美食城招商工作,提升了第三产业发展层次。
——— 调结构。市委党史研究室协调资金20万元,帮助共建村发展丹参种植,聘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联系厂家进村收购,仅两年时间,丹参种植面积就发展到100余亩。市委统战部扶持共建村建设“畜牧示范园”,发展规模养殖。市残联帮助共建村规划建设占地100亩的无公害蔬菜基地,在引导群众发展特色种植的同时,还安置30名残疾人到基地打工。 ——— 促合作。市供销社以共建村万亩板栗生产基地为依托,帮助组建板栗专业合作社,为180户社员提供农资供应、技术指导、产品收购“三统一”服务,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市粮食局投资80万元,帮助共建村组建核桃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000余亩,建设高标准种植基地,扩大专业化生产规模,让200多种植户“抱团儿”闯市场,合作社被中国科协、财政部评定为“科普惠农”先进单位。
——— 创品牌。市农业局帮助共建村实施草莓特色品牌基地提升工程,加强基础建设,推行良种良法,强化宣传推介,放大品牌效应,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国家蔬菜标准园”两个国字号招牌落户该村。章丘工商局扶持共建村走高端品牌农业发展路子,“章丘鲍芹”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为鲍芹产业发展贴上了“护身符”。 ——— 送技术。市科协组织共建村124户村民成立农技协会,定期组织农业专家开展技术指导。平阴县科技局帮助共建村发展优质高效葡萄种植,使该村成为科技部命名的“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市总工会、四建集团等单位组织村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提高了科技致富本领。舜耕山庄等单位帮助共建村建立网络营销平台,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 ……
扶贫也扶智,输血更造血。通过实施立体式、多元化帮扶,壮大了集体经济,提高了农民收入,增强了共建村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民生共保 完善服务 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是共建活动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各共建单位把携手共建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执政为民、廉洁高效”和“深入基层、服务群众”活动无缝对接、上下联动的重要举措,建立健全城市与农村、机关与基层之间联动抓整改、保民生、促发展的长效机制,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针对多数共建村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采取“联建”、“帮建”等措施,帮助共建村搞好道路、水利、供电、环境整治、农房改造等民生工程建设,解决了一批长期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问题。市委政研室帮助共建村建设新型社区,实施整村搬迁,一个漂亮的新型农村社区已呈现在玫瑰湖畔,首批180户村民即将喜迁新居。市人大机关、市委农办、市委老干部局、市档案局、市交通局等单位帮助共建村硬化绿化亮化道路,方便了群众出行,改善了村庄面貌。市供电公司对共建村电网进行全方位改造,保证了充足可靠的电力供应。市纪委帮助共建村加固水库,打深水井,实现了耕地浇灌全覆盖。各共建单位还把解决群众生活难题、扶贫救困送温暖作为携手共建的重要任务,主动帮助解决吃水、就医等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组织机关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市委办公厅、市卫生局、市科技局等单位帮助共建村新建高标准卫生室,实现了村民“小病不出村”的梦想。市外办、市环保局等单位帮助共建村铺设自来水管线,让家家户户都吃上了放心水。市规划局还建立帮扶基金,对共建村特困家庭实施动态、长期帮扶。 文明共创 促进和谐 建设新农村,关键在于培育新农民,让农民群众既“富口袋”、又“富脑袋”。各共建单位以推进共建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为抓手,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发挥“帮、带”作用,努力构建城乡共建的精神文明建设新格局。 完善文化设施。市教育局、市文广新局、济南日报报业集团、市出版集团、济南卷烟厂等单位帮助共建村新建改建文化大院、健身广场和农家书屋,配备必要的文体设施,捐赠适用的文化书籍,村民开展文体活动、学习文化知识有了自己的阵地和平台。
丰富文化生活。市委宣传部、市文联等单位开展送书画、送演出等“文化下乡”活动,让村民不出村就见到了“名人”,听到了“名段”。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帮助共建村组建100多人的秧歌队,将几近失传的鼓子秧歌重新舞起来,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 倡树文明新风。市公安局、市司法局等单位开展“送法进村”活动,定期举办普法讲座,增强了村民法制意识。槐荫区物价局指导共建村开展“和谐四创建”活动,并组建乡风文明促进委员会监督落实,树立了新风正气,促进了和谐发展。 党建共抓 强化保障 “帮钱帮物,不如建个好支部;架桥修路,不如带个好队伍。”从共建活动一开始,市委就特别强调统筹城乡党建,抓好村级班子队伍建设,为广大农村留下一支支永不撤离的“工作队”。 各共建单位与共建村党支部深入开展“党建帮扶”。市人社局、市地税局、重汽集团、市投资控股公司等单位帮助共建村新建和改造升级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赠送办公电教设备;市直机关工委、市信访局、市侨办等单位指导共建村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村级组织运行和村务管理;市政府办公厅组织共建村党员开展“亮身份”和“联事设岗、联户帮贫”活动,创先争优、服务群众。市审计局建立党员辅导学习制度,局机关党员与共建村党员结成对子,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市610办公室等单位组织村干部到外地参观考察,开阔眼界思路,学习发展本领。 城乡携手共建搭建了机关干部体察民情、改进作风的平台。各共建单位普遍将帮扶村作为机关干部教育实践基地,通过开展调研、换位体验、志愿服务等方式,让机关干部到基层去“接地气”、听民声、解民忧,了解了基层实情,增强了群众观念,养成了良好作风,实现了共建双方互利共赢。“城乡共建惠泽百姓、善行厚德代代难忘”、“为民办实事、共建结硕果”。一面面锦旗,饱含了农民群众对共建单位的深厚情感。三年多的城乡携手共建活动,给农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实惠,为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了新引擎、提供了新动力。 (本报通讯员 徐宁波) |